9月28日上午,众安在线在港交所挂牌,开盘价为69港元,高开15.57%,盘中曾上涨至70.50港元,总市值一度突破千亿港元,最终报收于65.2港元,全天上涨9.21%。“保险科技第一股”的定位,给众安在线带来非常优异的首日上市表现。
这家由阿里巴巴、腾讯、中国平安三家“大佬”联合创建的互联网保险公司,诞生于2013年10月。与传统的保险公司不同,众安在线通过互联网完成保险销售、定价、风控、理赔的全部过程,全程在线,生产基于日常生活消费、消费金融、健康、汽车、航旅等生态系统的风险解决方案,同时,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及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也被整合应用于保险价值链中。
在过去不到四年的时间里,众安在线服务了5.43亿用户,销售了8.2亿张保单。社长认为,互联网保险的方式,目前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保险公司,因为许多责任复杂的、非标准化的长期保障型险种必须通过面对面的多方位沟通,才能挖掘出客户的准确需求和潜在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但是对于一些简单明了、标准化程度高的险种,理赔条款和责任划界相对容易理解,互联网保险通过线上销售流程的简化、销售触点的场景化及移动互联平台的即时化,将购买保险这一过程变得简单快捷。
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激发了更多个体金融需求,巨量新增金融市场得以形成,与之对应的是更多个人客户金融意识的觉醒,比如互联网理财市场,对银行、信托、基金以及寿险业而言,均存在较大市场机会。
但是,众安在线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从互联网保险来看,其具有保险、互联网双重特性,在传统保险公司积极发展的同时,互联网企业的步伐甚至更快。这种跨界竞争对手的挑战,是众安在线必须重视的战略性问题。
众安今天上午在香港挂牌上市了。开盘价时69港币,比原定的59港币发行价高出16%。这十分符合考拉君作为一枚坚定的看多派的预期。
羡慕众安背后的股东们,马云、马化腾、马明哲三位马爸爸又赚到钱了。
此处做两个小小的声明。
1.利益相关:开盘的时候,考拉君买了一点点众安股票。感谢港股不需要打新。
2.本回答不作为投资推荐,只是单纯的针对公司和业务本身做一些探讨。
看好众安的理由很简单,保险行业市场容量巨大,痛点又超级多。
比如,谁还没被保险业务员电话微信缠着买保险的经历,买过保险的人,谁还没点看不懂十几页保险条款的经历。卖给我家老太太保险的业务员,三天两头往我家送鸡蛋,直到老太太出于不好意思把重疾险和寿险都买了。
这个领域已经十分迫切的需要互联网化了。而且,如果按照投资机构考察创业项目时的三大标准“赛道、项目、团队”来看,这个赛道足够大,超过90%的行业。
根据保监会的数据,2016年保险行业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10万亿元,同比增长27.50%。其中,财产险和人身险业务分别同比增长9.12%和36.51%。保险业资产总量15.1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2.31%。
所以,谁能够在新保险领域坐稳老大的位置,谁就很有可能成为10年以后的平安、人寿。目前来看,这个位置几乎就是众安的了,短时间内很难有哪家公司追上他们。
并且,众安的野心还不仅仅是保险。2016年众安保险旗下又成立了一家子公司众安科技,目的就是拓宽业务领域,包括消费金融、投资理财、区块链等等,众安都已经开始涉足了。
明天,众安就要发布上市后的首份半年报了,值得期待一下。
保险行业是朝阳行业,至少二十年内前程无忧。但行业前景光明并不代表所在企业都能有作为。问题的关键不能以三马入股而判研它有无前程,而是应该了解这个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创新能力。能否在服务、质量、信用方面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品牌。
非常看好,众安保险从小险种牢牢占据庞大的市场,毫无竞争对手。
三马真的很有趣,表面上企业斗得你死我活,私底下凑份子又办了个企业。
其实上市的不是众安保险而是众安科技。众安科技的核心技术是区块连技术,然后这个非主流的企业用来抚贫养鸡了.......
看着众安上市的酒会那么高大上,除了蚂蚁金服、中国平安、腾讯、软银等公司加持
众安的朋友圈“势力”之大,照片上这么多大佬——蒙牛董事长牛根生,平安集团总经理任汇川、还有云锋基金的董事长虞锋、以及云峰基金发起人之一蔡朝晖.....
其实我们每个都是他们的用户,享受过9块9的优惠。甚至在这个夏天被众安的飞机延误险红包砸晕过。
众安前景非常好,他有独特的优势,淘宝运费险、和飞机延误险。巨大的市场只有依托阿里和腾讯才能做起来。
众安在线为马云、马化腾及马明哲在2013年创立。
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于2017年9月28日上午9点半左右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港股众安保险上市当日,开盘大涨15%,报69港元,招股价为59.7港元。众安的市值也从约860亿港元(730亿人民币),达到1000亿港元(约850亿人民币)。
今天众安在线的股份交投活跃,股价表现十分理想,全日录得最高股价为70.5港元,收市价为65.2港元,两者较发售价每股59.7港元分别上升约18.1%及约9.2%,成交股数约9,625万股,而总成交金额约65亿港元。
三马巨头的联合,从实力背景和渠道铺设上看,都是众安的巨大优势,但三力合为,有可为也有可不为,虽然是大股东,但权益不同,实现业务覆盖或者有钱可赚即可。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三大股东来说,他们自己也在极力的布局自己的保险业务线。
马云旗下的蚂蚁金服和天弘基金分别出资3亿元和2.05亿元发起设立信美相互人寿;同时控股了国泰财险。
腾讯则通过旗下子公司参与发起设立了和泰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泰人寿已获得保监会批准,腾讯为第一大股东。和泰人寿本身并非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而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寿险公司。相比于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和泰人寿的这块牌照无疑具有更高的“含金量”。
平安更是众安的直接竞争者,其业务覆盖和众安都有相当的重合,为了避免被其他竞争者获得业务渠道,平安也是力争和众安达成诸多合作,包括最受关注的车险。虽然分得利润,但后续落地的所有服务为平安所承接,也即意味着众安提供线上渠道和服务即可获得利润和背后的用户数据,谁获利更多好像也无法简单定论。
众安保险强大的股东背景也为众安带来了颇为丰厚的收益。众安多次披露与蚂蚁金服、平安开展重大关联交易,并且占据了较大规模。如果只是倚靠大股东,而缺乏长期能带来丰厚利润的核心产品,那股东在资本市场获利离场后的渠道丧失,或许会成为对其的致命一击。
你赚到美元,你可以选择放在离岸美元账户,如今政策放松,当然也可以调回国内,调回的时候,央行没收你的美元,发给你当日汇率计算的一笔人民币。在央行的角度看,他这一笔人民币属于发行货币,也就是新增加了一笔人民币。比如,你调回来1美元,央行今天即期汇率在岸7.1,那么人民币就发行7.1元人民币的货币,1美元留在央行。这就是外汇占款。至于央行之后如何利用这1美元,是买国债还是买黄金,那是央行的事。
当你又去申请,人民币购买美元,你家孩子在国外读书,要用,又或者是旅游。你将7.1的人民币交给央行,央行给你1美元,这人民币,算直接销毁,怎么销毁,是不是烧了?这个不知道,现在既然都在账面上面,那么直接消除数字就可以了。你拿走1美元,在国内人民币就少了1美元。你不用担心央行给不起你外汇,因为我们有好多的美元,为了不贬值,他们如今都购买了美元国债。
好了,总结,人民币汇入我国,是一个发行人民币的过程,我国人民币流通领域增加,但是很显然,这个增加是有代价的,你总要出口点什么,比如鞋子袜子电子产品,卖给老美。而人民币汇出去,那么是人民币回收销毁的过程,变为美元出去,国内的人民币就变少了。但是不用担心,你换成美元总会去国外买点什么回来。比如奥迪迪奥奥利奥什么的。依然是平衡的。
一个小问题:有一点点小问题,汇入美元的时候,人民币流通量增加,但是商品因为出口而减少,资源因为出口而减少,从而出现了通胀,这种通胀叫做输入性通胀。同样,由于你去国外花钱消费,买东西,汇出美元的时候,人民币流通量减少,但是商品进口增加,资源进口增加,商品总量增加。这样,就是输出性通缩。
理想的方案,是可以通过多币种存放,就是不用结汇。比如你赚了美元,那你存着美元,未来要美元付钱的时候直接付,不用央行过一手。很多国家就是如此,这就是货币自由兑换。当然自由兑换也有弊端,比如上一答我们谈负利率。负利率按道理导致宽松,结果货币都跑国外去了。你控制不了资本国家间流动,容易动荡,不稳定。
所以,现阶段有序的一点点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是非常合理的。敬中国智慧。
看你是与谁换。如果私人换,人民币就在换给你美元的人手里。如果你是去银行换,又在每年央行规定的换汇额度指标内去银行换,商业银行代理央行的换汇业务给你换汇以后,会再去央行换汇,人民币最后会回到央行。央行付出外汇以后,然后会对回去的人民币注销。
央行发行的人民币是负债,美元是它的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债务与资产对应。央行资产减少,资产负债表就缩小了规模,债务也缩小了。
通俗给大家讲,央行自己没有资产,资产都是借的,所以资产和债务相等。央行储备的外汇叫占款,是依靠发行人民币买入的,但实际上是借入的。就是说,美元是借的,人民币是它开给债权人的债权证书,或者说是借条。只是这个借条与普通借条不一样,没有注明债权人,没有与资产数量固定,可以被任何持有人行权,去索回资产。美元换给人家,或者说持有借条人民币的用借条人民币行权,去按照市价索回美元。美元被索走,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减少了,相当于它还了债务,当然债务也应该减少。人民币是债务借条,债务还了,借条还需要保存和再流出去吗?当然借条就要废了,要当众消毁。美元换出去回来的这部分人民币当然要注销,这样才能够保持资产负债表的资产和债务左右两方平衡。就是说,市场上流通的人民币会减少。
我们看到央行的统计数据,央行的外汇占款这两个月持续减少,不仅仅代表外汇储备减少,也代表基础货币的减少。实际上,央行从顶峰的四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到现在三万一千左右,减少了外汇占款近四分之一。我们央行近年为了补充基础货币的不足,已经持续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在基础货币的发行上,也使用了许多新工具。
我国货币投放主要依靠外汇占款,也就是央行每收到一美元,央行就需要投放大约6-7元人民币。
次贷危机以后,美联储实施零利率政策,另外通过QE不断压低美元利率,向市场投放了大量的低成本美元流动性,人民币处于完整的上升通道,大量美元热钱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国内金融市场,不管央行如何封堵,外汇占款一直在上升,央行不得不投放大量的人民币流动性。
但是央行投放人民币流动性多了,通胀也就跟着上涨,央行不得不降准回笼流动性在,造成国内流动性十分紧张,人民币汇率不断升高,严重影响外贸企业盈利水平。
前年以后,人民币改变了单边上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贬值,外汇储备一度下降到3万亿美元,引发市场恐慌,出现了保汇率还是稳外储等争议。人民币上升趋势演变为适度贬值,目前汇率已经跌破了7整数关。
美元流出国内,换成了人民币,这个人民币就被锁定在央行,因此为了对冲外储减少带来的国内流动性减少,央行需要不断的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目前央行投放流动性已经不能依赖外汇占款了,需要创新基础货币投放方式,降准只是一个方式,央行有逆回购、MLF、SMLF、PSL等。
你提的把人民币全部换成美元,人民币去那了,首先人民币不可能全部换成美元,美国买中国产品没有用人民币。中国买美国产品也用的不是人民币。全部交易,是中国买产品给美国,换取美元。在用换取的美元去美国购买所需要的产品,整个过程和人民币没有任何关系。记住人民币主要是国内在用,在世界上去,有几个国家愿意收取人民币,那的却很难说。因为是美元用起方便还是人民币在国际上用起方便呢?所以你问的问题前提本身就设立得不对。你会问中国已开始没有美元是怎么在国际上第一次购买所需的生产机器和零配件的?我个人哈?我个认为猜想,不是有报道说,有大概六百吨黄金存在美国吗?为什么要存,为什么呢?是不是这是换取美金的保证呢?所以当有人说让美国运回来一点都不留给美国。但问题不是那么简单了。如果是换第一批美金的,那能说随你吗?还有就是国和国之间没有雷锋精神无常援助,?
您拿人民币换美元,人民币就到了卖给您美元的银行手里。据我所知,这时,人民币大约有两个去处:
一是卖给您美元的银行,除了把美元卖给您,还把美元卖给了其他像您一样有需要的人。所以,银行的美元不够用了。它怎么办?它也去买。
办理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去哪买美元呢?是去银行间市场买。也就是跟它的同业买。看哪家银行有卖美元的,价格也适中,银行就把美元买回来了,也就是把您给的人民币花掉了。
人民币的第二个去处就是银行把它卖给了有需要的人。在外汇市场上,有人想要用人民币换美元,还有人想要用美元换人民币。这些服务银行都提供啊。于是,碰到那些想要把美元换**民币的人,银行就把您的人民币卖给他们了,银行收到美元,或者日元港币之类的外币。
这也是外币和人民币之间互相转换流通的过程。
本人专注于分享与银行相关、和生活贴近的财经内容,欢迎关注【博文微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