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立秋意味着夏尽秋来,金风渐至,气温逐渐下降,人们会感觉到天气比之前凉爽了许多,立秋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体现了人们对这个节气的重视和喜爱。
立秋有“啃秋”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人们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立秋有“贴秋膘”的习俗,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这个习俗源于古时医疗条件差,冬季疾病多发,而春天食材匮乏,所以人们在秋季储备丰富的营养来增强体质,抵御严寒。
立秋还有祭祀土地神的习俗,古时民间认为,立秋是收获的季节,因此要举行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活动,立秋时节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立秋的第1-5天,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经不是暑天的热风,天气也开始呈现转凉的趋势了,立秋的第5-10天,白露开始出现,立秋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但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清晨时,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在植物上形成一颗颗晶莹的露珠,这就是古人说的白露”,立秋的第10-15天,秋日的寒蝉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的鸣叫着,似乎在告诉我们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
在立秋这一天,古时的宫廷会有太史官高声奏秋来了”,宫殿内的梧桐便会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这个习俗体现了古人对立秋的重视程度。
立秋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既有食物的习俗,也有祭祀土地神、贴秋膘等活动,这些风俗习惯体现了人们对立秋的重视和喜爱,也富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