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操的第四子,曹丕之弟,他天资聪颖,文思敏捷,才华出众,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赋、论等各种文学作品,是建安文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洛神赋》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洛川女神的仙姿美态,象征着他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曹植的死因在历史记载中并没有明确的描述,但根据相关史料推测,他是由于政治斗争失意、精神压抑以及身体健康状况恶化等多重原因导致的,曹植在曹操生前曾一度受到宠爱,被认为是太子的有力竞争者,由于他的行为放荡不羁,不拘小节,渐渐失去了曹操的信任和宠爱,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对曹植进行了限制和打压,曹植在曹丕和曹睿两代帝王的手下,一直受到猜忌和迫害,精神上受到沉重的压抑和打击。
曹植的健康状况也逐渐恶化,据史料记载,曹植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身体虚弱,心情忧郁,他在太和六年(232年)病逝,年仅41岁,按照他的遗愿,被安葬在东阿鱼山,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以纪念他的文学成就和对理想的追求。
曹植的死,对于文学界来说是一大损失,他的去世使得许多未完成的文学创作中断,但他的作品和对文学的贡献仍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赋等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被誉为千古绝唱,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植的才华和遭遇,成为后人传颂和感叹的对象,他的故事和作品一直为人们所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