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雹,一种天气现象,指的是从强烈发展的积雨云中降落下来的冰块或冰疙瘩,它的直径一般为5 ~ 50毫米,最大的可达10厘米以上,形状也不规则,大多数呈椭圆形或球形,冰雹灾害是我国常见的一种气象灾害,各地每年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雹灾,给农业、建筑、通信、电力、交通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冰雹主要发生在春季、夏季和早秋季节,尤其是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这是因为在这个季节,地面温度较高,水蒸气含量大,对流运动强烈,有利于冰雹的形成,这个季节的雷暴活动也较为频繁,为冰雹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当冰雹来临时,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尽量待在室内,避免外出,如果正好在户外,要尽快寻找坚固的遮蔽物,比如低洼地带、车辆内部等,远离树木、电线杆等高大物体,因为冰雹落下时可能会砸断树枝或电线,造成二次伤害,停车时应选择室内停车场,避免将车辆停放在露天场所。
虽然我们无法预测冰雹的具体发生时间,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一些自然征兆来提高防范意识,在雷声特征、温度变化、风向与风力变化、云的状态、闪电特征等方面,气象部门也会根据雷达、卫星等观测设备,及时发布冰雹预警信息,提醒市民做好防范工作。
冰雹的形成过程包括五个步骤:水汽供应、上升运动、冷却与冰冻、融化与再冷却、反复循环与增长,水汽供应是指空气中要有足够的水蒸气含量,上升运动是指空气受到上升气流的影响,将水汽带到高空,冷却与冰冻是指在高空,空气温度低于冰点,水蒸气凝结成小冰晶,融化与再冷却是指当冰晶遇到过冷水滴时,会融化成水滴,随着气流再次上升,遇到较低温度时再次凝结成冰晶,这个过程会反复进行,使得冰晶逐渐增大,当冰晶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形成冰雹。
冰雹是一种严重的气象灾害,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了解冰雹的形成原理、季节特点以及防范措施,有助于我们减少冰雹带来的损失,保护自身安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关注气象部门的预警信息,提高防范意识,同时学会正确的应对方法,最大程度地降低冰雹对我们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