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为争夺美联储控制权发起的史无前例行动,于周三迎来充满悬念的阶段性结局。两场平行推进的博弈将共同决定谁有权参与下周至关重要的美联储利率会议。
周二深夜,联邦法官批准了美联储理事莉萨·库克(Lisa Cook)的禁制令申请,暂时阻止了特朗普罢免其职务的企图。这项裁决不仅是库克个人的重要法律胜利,更广泛意义上也是央行独立性的胜利——它确保库克至少目前得以留任,并为她参加下周美联储会议扫清道路。届时官员们很可能做出今年首次降息决定。
周三上午,焦点转向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共和党人正全力推动特朗普顾问斯蒂芬·米兰(Stephen Miran)填补美联储理事会另一个空缺席位,这意味着参议院最快本周进行全院表决,使其有望参与同一场会议。
在今夏一连串疲软就业数据公布后,市场普遍预期下周会议将降息25个基点。库克在政策决策上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始终保持一致。由于米兰未透露具体政策倾向,其是否会支持更大幅度降息尚不可知。
除即时投票权外,参会资格之所以关键,在于官员们将提交新季度经济预测,这些展望将塑造市场对美联储后续行动的预期。
库克的法律挑战已迅速成为特朗普重塑白宫与美联储关系战役的决定性一役。国会于1930年代重构央行体系,使总统任命的理事免受政治压力——他们享有14年任期,且除非“正当理由”不得被免职。
1970年代的高通胀促成了美联储应独立于行政体系运作的广泛共识。此后数十年间,该共识虽周期性面临立法者与评论家的挑战,但从未遭遇总统本人的直接冲击。
特朗普屡次批评美联储利率决策并公开斥责鲍威尔。他声称央行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考量美国债务融资成本。
为绕开美联储理事长期享有的职务保障,特朗普上月以所谓“房贷欺诈”作为解雇库克的理由。库克的律师表示,她未获机会就相关指控进行辩护。他们否认欺诈指控,并强调所谓不当行为未达到免职法律标准。
联邦地区法官贾·科布(Jia Cobb)基本采纳了库克的法律论点,认为特朗普的仓促免职程序剥夺了这位央行官员回应指控的权利。科布裁定库克极有可能成功证明特朗普违反《联邦储备法》——因其所谓的免职未满足“仅可因正当理由解聘”的法定要求。
特朗普政府周三向法院提交文件表示正在上诉。此案可能快速抵达最高法院。尽管最高法院预计将在其他案件中削弱联邦独立机构的职务保障,但其在今年5月一份裁决中特意暗示美联储可能获得区别对待,并强调其独特历史地位。
分析师指出,裁决凸显了总统的仓促行动反而使她暂时保住了职位。
Evercore ISI副主席克里希纳·古哈(Krishna Guha)表示,若库克在获得“非选择性、非党派”程序回应不当指控的机会后仍无法反驳,其职位将“难以维系”。库克的律师尚未就房贷情况提供详细说明。专家称既然司法部已启动独立刑事调查,几乎所有知名律师都不会允许客户公开披露相关信息。
由于未有总统试图罢免美联储理事的先例,《联邦储备法》中“正当理由”的条款从未经法院解释。科布称免职标准仅适用于质疑美联储官员“基于任内发生的事件有效忠实执行职务的能力”。
科布在裁决中追溯至1935年央行改革,当时国会议员明确表示要防止总统因政策分歧罢免美联储理事。科布指出同一法律对货币监理署等银行监管机构的保护则弱得多。
科布认为特朗普律师为支持罢免提供的论证将严重削弱国会设立的免职保护,导致对罢免美联储理事的能力失去实质限制。“免职不应基于总统对官员未来表现的假设——尤其是根据其就职前未经验证的行为所作推断,”科布写道。(特朗普政府指控欺诈行为发生于2021年;库克于2022年加入美联储理事会。)
此案的重要性在于,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多名共和党人拒绝表态特朗普试图解雇库克是否正当。上周多人暗示只要法院允许库克留任,他们无意确认替代人选。
另一方面,委员会周三以13比11投票推进米兰的提名程序。此举意义重大,因米兰同意了一项前所未有安排:从其现任白宫职位无薪休假,以便在美联储理事会任期结束后重返原岗。
今年三月确认为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的米兰,将填补任期至明年1月31日届满的美联储理事席位;若届时继任者未获确认,他可继续留任。
民主党人称这种双重角色安排将嘲弄美联储独立于行政体系的原则。米兰已承诺将在职位上保持独立行动。
共和党人对此安排几乎未表迟疑。事实上他们正以近乎疯狂的速度推进米兰提名,使其在白宫提交提名仅八天后即具备参议院表决资格。此前八位新任美联储理事的确认耗时72至310天不等——半数为特朗普首任期内任命,其余在拜登任内确认。
米兰过去曾尖锐批评美联储官员与行政职位间的流动。他在2023年社交媒体发文中指出,近期人事任命削弱了美联储宣称的独立性。他举例奥巴马时期经济顾问主席奥斯坦·古尔斯比(Austan Goolsbee)出任芝加哥联储主席,以及时任美联储副主席莱尔·布雷纳德(Lael Brainard)转任拜登高级顾问的案例。
“无法相信有人能从高度政治化运作转向政治中立,仅仅因为获得了晋升。这不符合人性规律,”他写道。
以上内容来自《华尔街日报》著名记者,素有“美联储传声筒”之称的Nick Timira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