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密特在斯坦福的演讲,让我对AI和区块链的未来有了新的思考。他将AI的发展与一百多年前电气化的进程做了对比,这部分真是醍醐灌顶。
记得演讲中提到,电动机出现后,人们最初只是用它来替代蒸汽机,驱动着那些老旧的动力传输系统——想想那些巨大的天轴,从厂房顶部贯穿而下,带动着一个个机器,就像工业时代的巨型齿轮装置(如下图所示)。
三十年后,人们才真正理解了电机的意义:它可以小巧轻便,直接嵌入到各种机器设备中,实现动力分散化。这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结构上的革命,最终引发了组织形态的变革,彻底改变了世界。
这让我联想到现在AI的发展。目前AI还处于“集中式”阶段,就像当初的集中式电力系统一样。未来,AI模型会像电一样,无处不在,就近采集数据,就近决策,就近执行。这需要时间,或许十年,甚至更久。 现在投资AI,还真有点像当初投资电力一样,是需要长远的眼光和耐心的。
那么区块链呢?施密特的演讲给了我四点启发:
区块链是正确的方向: 区块链本质上是将计算能力和信任机制分散化,这与电气化过程中的去中心化动力传输异曲同工。它将原本掌握在中心化机构(比如支付平台)的权力,分散到一个个智能合约中,这无疑是符合施密特所描述的创新规律的。
成功需要时间: 即使方向正确,也需要时间来实现。区块链的应用爆发,或许会早于AI的广泛应用。
以用户为中心: 目前区块链行业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许多项目都专注于技术本身,而非用户需求。大家都在谈论技术指标和概念,却忽视了真正的用户体验。这就好比,人们只顾着研发更强大的电动机,却忘了它最终要用来做什么。 十年过去了,区块链行业仍然缺乏广泛的用户基础,这才是最大的困境。我们需要思考:哪些问题是用户迫切需要解决的,而现有的互联网平台又无法有效解决的?
通证经济是终局: 施密特强调组织创新是生产力变革的关键。通证经济正是这种组织创新,它重构了人与人、人与AI的关系,创造了新的协作机制。 区块链带来的便捷支付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它将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模式,甚至改变社会结构。这才是区块链的最终形态。
总而言之,施密特的演讲让我对科技创新和经济变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AI和区块链都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但它们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关键在于,我们要以用户为中心,坚持正确的方向,并拥有足够的耐心和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