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头加码碳信用,亚马逊领跑“绿色转型2.0”

科技巨头素以行动迅速、颠覆传统著称,但在声誉受损的碳信用可持续发展领域,它们正扮演修复者的角色。包括Alphabet(GOOGL.O)亚马逊(AMZN.O)苹果(AAPL.O)Meta Platforms(META.O)微软(MSFT.O)等公司,正以其独有的高标准推动碳信用体系的重塑。

碳信用是企业为支持碳减排或碳移除项目而购买的工具。然而,近年来一系列对其无效性的质疑报道,使碳信用市场大幅萎缩。但多项调查显示,企业对可验证、效果显著的高质量CDR项目需求依然旺盛——正是科技巨头所主导的项目类型。

如果成功,这些大规模区域性项目可能对将全球升温控制在工业化前1.5℃以内发挥关键作用。面对极端政治阻力,美国企业仍表示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商业逻辑:投资者要求、消费者偏好,以及对未来气候责任的共识都推动着企业加速行动。

不过,Big Tech支持的这些项目体量巨大,也让许多中小企业难以效仿。不过,这种状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碳移除的时代

根据2016年《巴黎气候协定》,全球必须遵循两项宏大战略:一是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二是让地球具备比当前强得多的碳移除能力。

到底需要移除多少?视未来25年的全球减排进展,到本世纪末,地球需额外移除至少1000亿吨,甚至可能高达1万亿吨的二氧化碳。

这笔巨额支出由谁承担?

答案是自愿碳市场(VCM),它为企业提供资助碳减排项目的机制。VCM曾在2021年达到210亿美元的规模,是之前的四倍,但2023年却暴跌至7.23亿美元,不足高峰时期的三分之一,原因是多篇调查揭示市场存在严重信任问题,包括:

  • 排放减量被重复计算;
  • 为并不存在砍伐风险的森林付费;
  • 项目声称阻止毁林,实为换个地方开发土地。

碳信用2.0时代开启

虽然市场规模缩水,但高质量碳信用的需求依旧强劲。企业买家如今要求更高的透明度与验证机制,行业监管正在改善,下一代认证体系逐渐完善。

碳移除行动主要分为两大类:自然基项目(如阻止毁林、重新造林)与技术型项目(如空气碳捕捉DAC、海洋碱化OAE)。当前,技术型项目的碳信用市场正刚刚起步。

由于全球碳排放规模庞大,单一手段无法应对,因此多数科技公司采用多元化投资策略,兼顾自然与技术项目。

科技巨头的绿色布局

在自然类项目上,科技巨头们投入巨大。微软5月宣布与碳信用管理机构合作,采购1800万吨高质量、长期效益型自然类碳信用。此前,AlphabetMeta、微软与Salesforce(CRM.N)还联合成立自然类CDR买方联盟

亚马逊的动作最引人注目。它正协助推进亚马逊雨林区域的大型碳项目——这是目前自然碳汇中最具规模的尝试之一。

这一管辖区级项目(jurisdictional project)由政府参与,致力于从根本上解决毁林问题,同时带动当地社区获得长期气候与经济收益。项目部分资金来自LEAF联盟,该联盟由亚马逊、挪威、英国政府以及Salesforce、雀巢等企业联合成立,已筹集超10亿美元。

高质量碳信用,向更多企业开放?

更令人期待的是,亚马逊近期宣布将通过新服务平台,提供部分自然类与技术类项目的碳信用,供符合条件的企业选购。首批碳信用将在今年晚些时候上线。这可能意味着高门槛、高质量的碳信用市场正在朝更广泛企业群体开放。

美国建筑公司Ryan Companies就是受益者之一。该公司首席可持续官Joe Rozza表示,公司此前一直专注于自身碳减排,如今准备投资碳信用,并被亚马逊新平台所吸引。

我对这种潜在的规模化与影响力感到非常兴奋,”Rozza说,这个服务将高质量碳信用的获取平民化,让我们这样的小公司也能即时参与应对气候变化。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