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墙,它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秦、汉、明等朝代的扩建和修缮,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规模。
名词解释:
1、长城:长城是指沿中国北方边境修建的一系列城墙、壕沟、关隘等防御工事的总称。
2、防御工程:指用于防御敌人进攻的工程设施,如城墙、壕沟、堡垒等。
3、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
4、秦、汉、明等朝代:指秦始皇、汉朝、明朝等中国历史上的朝代。
相关知识科普:
1、长城的长度:长城的全长约为2.1万公里,其中明代长城长度约为8851.8公里。
2、长城的建筑特点:长城采用砖石、土石、木结构等建筑材料,以山峦、峡谷、河流等自然地形为基础,形成一道坚固的防线。
3、长城的关隘:长城上有许多关隘,如嘉峪关、山海关、居庸关等,这些关隘是古代军事要塞,也是重要的交通要道。
4、长城的文化价值:长城不仅是中国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和勇敢,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5、长城的修复和保护: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长城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长城的修复和保护,以保护这一世界文化遗产。
6、长城的旅游价值:长城作为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游览长城,不仅可以领略到壮丽的自然风光,还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长城作为我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了解长城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